当前位置:首页>>景区景点

荷花池

关于荷花

  四时景观不同,中国园林也有恪守的造园规则,如梅花耐冬,柳丝迎春,绿荷消夏,桐叶惊秋。荷花的绿色观赏期长达8个月,群体花期在2-3个月左右。夏秋时节,人乏蝉鸣,桃李无言,亭亭荷莲在一汪碧水中散发着沁人清香,使人心旷神怡。 
  荷花可作工业三废水污染水域的"过滤器",因为莲藕地下茎能吸收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后的产物,所以荷花可帮助污染水域恢复食物链结构,促使水域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。

咏荷之诗
《爱莲说》宋.周敦颐
  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繁。晋陶渊明独爱菊,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 
  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,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,莲,花之君子者也. 噫!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,莲,同予者何人? 牡丹之爱,宜乎众矣。
  这是写荷花之佳作名篇,短短百字,将荷花诱人之处勾勒地淋漓尽致,荷花正因为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被喻为花中君子,植物比德之情怀,深受风雅人士喜爱。

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
【宋】杨万里
毕竟西湖六月中, 风光不与四时同。
接天莲叶无穷碧, 映日荷花别样红。 
在荷花亭畔刻有此诗,为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先生亲笔书写,该诗气象宏大,写莲叶之无际,又渲染天地之壮阔,极具丰富的空间感,让西湖与荷花都分外妖娆。

荷文化
  中国是一个爱好花卉的国家,尤其是对荷花,更是情有独钟。我国许多文人墨客都爱咏荷、画荷,荷花不仅是中国文人的情结,也是许多中国艺术家喜爱的创作题材。从诗歌到绘画,都飘逸着永远的荷香,形成了独特的荷文化。 
  民间传说,农历六月十四是荷花的生日,也即荷花节。这天民间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,不管是达官贵人、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相约泛舟于湖上,或猜拳饮酒,或吹拉弹唱,或吟诗作赋,尽情赞颂荷花之美。 
  荷花又称莲花,据统计,荷花的别名、专称雅号多达80余个。在《诗经》中叫作“荷花”,在《楚辞》里叫作“芙蓉”,在《群芳谱》中叫作“水芙蓉”,《本草经》中又称它为“水芝”,《古今注》还叫它“泽芝”.......其中最传神的名称当数“六月春”。 
  荷花入诗,最早见于《诗经?郑风》:“山有扶苏,湿有荷花”。大诗人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吟唱:“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。”唐代诗人王昌龄的《采莲曲》云:“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。乱入池中看不见,闻歌始觉有人来。”把采莲女 撷取碧池莲花的情景,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图画。诗中所创造的荷叶与罗裙一色、荷花与人面难分的境界,令人回味无穷。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的荷塘情景,以及他那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绝句,更为千古传诵。此外,李清照的“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”等,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。 荷花不仅入诗,也入联。我国一些赏荷风景名胜区有许多以荷入联的佳作。如山东济南大明湖前薛荔楼上的名联: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成山色半城湖”;上海嘉定古漪园的“十分春水比檐影,百叶莲花七里香”;南京莫愁湖的“柳影绿围三亩宅,藕花红瘦半湖秋”;苏州拙政园的“四壁荷花三面柳,半潭秋水一房山”…….这些赞荷颂

荷佳作,使人有姓倍增。 
  从古至今,画荷名家佳作可谓层出不穷。如宋代佚名的《出水芙蓉》,明代陈志莲的《荷鸳鸯图》,清代石涛的《墨荷图》,朱耷的《荷石图》,齐白石的《秋荷》;张大千的《彩荷》,石鲁的《荷趣》等名画,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描绘出荷花的冰清玉洁、天然淡泊的气质。 
  早在春秋时,就有荷装荷饰了,当时饰以荷纹的青铜器,与龙、螭等一起构成华贵的纹饰,流传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