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系西湖|惠州出了个张友仁(一)

【发布日期:2017-08-29】 分享到: 腾讯微博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


关键词:张友仁

    张友仁(1876年~1974年),曾用名张夏、胜初,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友仁,惠城区桥西人,致公党成员。20岁考补清朝禀生,曾参加中国同盟会,参与反清运动。后任海丰、龙溪县长,广东公路处长、惠樟公路局长、福泉公路局长。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江图书馆馆长、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。广东省第二届人大代表,致公党中央委员,第三、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
    1876年,张友仁在惠城区桥西金带街出生。原名叫张夏,后来改名胜初,辛亥革命后再改名为友仁。清代末年,20岁的张友仁考补了禀生。《惠州文史资料》第三辑中记载张友仁“在惠州丰湖书院、惠阳观澜书院、博罗登峰书院为膏火和尚志书社课近十年。”期间,张友仁还在惠州结识了陈炯明。1905年,张友仁从当时的两广师范简易科毕业。在校读书时,他常与陈炯明倾谈时事。毕业后,他到中小学做教员,还做过校长。

主持修建广东首条公路,被称为“公路迷”

    后来,张友仁从政,先后任海丰、龙溪县长,广东公路处长、惠樟公路局长、福泉公路局长。张友仁主政海丰、龙溪时,廉政爱民,废除陋规,免积欠粮税,禁烟赌,止械斗。其间,他对海丰文化事业很重视,大办新学,建中小学百余间。

    从政期间,张友仁热衷修路,被称为“公路迷”。张友仁一说到公路就眉飞色舞,还斩钉截铁地说:“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稍懈!”广东首条公路———惠(州)平(山)公路,就是张友仁主持兴建的。此后,他还修建惠(州)樟(木头)公路、福(州)泉(州)公路和广汕公路。

    修建公路,常常要炸山开路。从前,山上布满了坟墓。爆破之前总要先发公告,通知坟主及时迁移。碰到无主孤坟,那就只好将骸骨装进金埕摆在适当的地方,等待统一处理。于是,有人为此编造鬼故事,说半夜鬼叫:“捞乱抛,捞乱抛(惠州话意思为“搞混了”)。”但是,张友仁不信邪,坚定不移地干了下去。

张友仁《惠州西湖志》1989年点校重版是惠州自晚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典籍

    参加中国同盟会,抗战期间积极抗日

    张友仁勤政爱民,爱国救国。1909年,他参加了中国同盟会,参与了反清运动。他联络会党,协助革命军攻克了博罗和惠州。同时,张友仁嫉恶如仇。当时,惠州知府陈兆棠贪赃枉法、任意杀人。张友仁和陈炯明联络同乡,将陈兆棠控告于当时的粤督岑春萱,终使陈兆棠被撤职。

    抗日战争中,张友仁积极抗日。他帮助惠宝游击队筹款,支持和保护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。他不仅将住所“荔晴园”借给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(以下简称“东团”)活动。当反动当局迫害“东团”时,他不惧恐吓,积极营救副团长刘萱等人脱险。他的“荔晴园”在抗战时期,因曾收留过“东团”的人,被日军放火烧掉了。1938年,惠州沦陷,得知日寇要他出任维持会,张友仁铁骨铮铮,不肯就范。为免连累家人,他只身带着《惠州西湖志》文稿逃避乡间。当时,张友仁沿东江而上,所到之处皆宣传“抗战必胜”,坚定了百姓抗战必胜的信心。1944年时,他还参加了东纵召开的座谈会,领衔带头通电反蒋。

张友仁1935年在荔晴园的留影

部分图文选自网络

由惠州西湖整理编辑